中国工控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工控即工业控制行业,范围主要涉及到PLCDCS变频器、仪表电机、SCADA、低压及配电元器件等产品的成套、应用和开发 。中国工控行业有着自身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从市场规模来看,2008年贸易战之前,我国工控市场在复合增速15%,贸易战来临后工控市场下降到6%,之后得益于国家实施的4万亿刺激计划,我国经济2010年、2011年均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工控市场规模在这两年也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到2023年,中国工业控制市场规模预计增长至1409.08亿元(202.30亿美元),其市场规模已从2014 - 2019年期间增长了53.11% 。
从发展阶段看,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我国工控开始进入加速进口替代阶段,国产工控品牌也随之快速成长。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不到25%左右增长到2017年的接近35% 。目前,国内强势公司进入深度的国产化替代时期,迫使外企从80年代的大进攻、大扩张进入停滞并开始出现趋势性收缩;国内自动化企业野蛮发展的势头也在收尾,2011年之后基本没有新的创业公司再站起来,近几年大中型公司比小公司发展得更快 。
在市场结构方面,我国工控行业下游应用广泛,在电力、冶金、石化、环保、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工控行业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工控行业前景较为乐观。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如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技术研发及改善生产过程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工业控制设备的创新和发展 。新的科技元素不断加入,如智能制造、物联网、5G、AI等,促进了工业控制设备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工业4.0时代,进一步促进了工业控制设备的发展 。并且随着国内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工程师红利有望加速自动化 + 智能化转型过程,从周期角度看,我国制造业目前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随着信贷政策放宽和PMI指数回暖,有望进入下一轮周期,开启新一轮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从而拉动工控行业增长 。
工控行业技术差距及追赶策略
部分人认为工控行业技术落后可能是因为观察到部分工控技术的更新速度相对其他领域较慢,或者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工控技术在某些地区或行业的普及程度不高、行业标准更新不够及时等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控行业确实存在一定技术差距。
例如在通信协议方面,还在使用串口协议(如rs232,rs485等)和五十年前的modbus,PLC语言标准不统一,行业几乎被几个商业公司垄断,很少有开源软件 。在软件开发方面,国内工控界缺乏软件开发人员,大多将技术封装成组态软件,为了短平快而不再开发新技术,与软件行业逐渐脱节,导致在一些潜力领域(如工厂数字孪生)发展受限,要给组态软件增加脚本或者界面设计器等功能也很考验为数不多的开发人员,难以做强 。
然而,我国也在积极追赶。从产品端分析,国产化率在伺服、PLC、变频器等产品上正在提升,根据各家工控企业的项目在研进度,在24 - 25年有望迎来工控高端领域如中大型PLC、高压变频器的大规模国产替代 。内资工控厂商已从“单一产品”实现向“一体化方案”的过渡转型,本土工控品牌已逐步具备较为完整产业链,考虑到价格端15% - 20%的优势以及更快的服务响应速度,本土品牌有望加速突围 。
为了进一步缩小差距,我国工控行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针对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工控技术专业人才,还要注重跨学科人才(如既懂工控又懂软件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三是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提高我国在工控行业的话语权。
中国工控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技术方面
如前文所述,我国工控行业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技术更新换代压力大。例如在一些基础技术(通信协议、PLC语言等)上的滞后,限制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高端产品研发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国内对高精尖工控设备的需求,在一些需要高精度、高可靠性工控设备的行业(如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业等),仍然依赖进口设备 。
市场竞争方面
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一方面,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在2024年这种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工控行业,市场份额的争夺愈发紧张;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全球工控市场形成了欧美日三足鼎立之势,这些国家的工控企业在技术、品牌、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对我国工控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挤压 。
外部环境方面
国际形势不稳定,如中美贸易摩擦的恶化,可能会对我国工控行业产生影响。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交流受阻等问题,影响我国工控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同时,全球各地的战争等不稳定因素也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工控行业的市场需求 。
机遇
国内市场需求增长
我国有着庞大的制造业体系,随着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工控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例如传统制造业(如纺织、机床等)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淘汰自动化水平较低的设备,从而产生大量对工控自动化产品的需求;新兴行业(如锂电池、工业机器人等)的高速发展,同样带动以伺服为代表的自动化产品呈现高速增长 。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工控行业的发展,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工控行业的技术研发、产业升级等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有助于推动我国工控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加速进口替代进程 。
技术融合带来的新发展
随着新技术(如智能制造、物联网、5G、AI等)的不断发展并与工控行业的融合,为工控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例如工业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工控技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日益加深,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自动化控制更加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
自动化控制的未来走向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将更加智能化。一方面,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执行器,自动化系统能够更好地感知和响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控制精度和效率;另一方面,自动化控制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算法不断优化自身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工业领域,智能制造将成为主流,实现更加高效、精准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农业自动化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生产和运营;在医疗领域,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医疗自动化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更加智能化的诊断和治疗 。
网络化发展
自动化控制将更加依赖于工业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实时通信和控制,提高生产协同效率。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为自动化控制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持和优化分析,提高决策水平和生产效益。但随着自动化控制网络化的深入,网络安全问题也将日益突出,未来将需要更强大的网络安全保障技术和措施来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例如在工业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云端、云端与云端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成为常态,这就需要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模块化发展
未来自动化控制将更加倾向于采用标准模块化设计,实现更快速、灵活的系统集成和升级。软件模块化将提高自动化控制的定制化和扩展性,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系统配置和升级。而且模块化设计将促进整个自动化控制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到制造、从应用到维护都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实现。例如在构建自动化控制系统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
全球工控行业竞争态势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工控行业形成了欧美日三足鼎立之势,这些国家的工控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
积极影响
技术借鉴与合作
国外先进的工控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国企业学习的地方。我国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如技术交流、合资企业等),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例如一些国外企业在高端工控设备制造、工业软件研发等方面具有领先技术,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合作项目吸收这些技术,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
市场激励
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可以促使我国工控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时,我国企业会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种竞争压力有助于推动我国工控行业的整体进步,促使企业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技术、质量、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
消极影响
市场份额挤压
国外工控企业在全球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在高端产品市场占据较大份额。这使得我国工控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和争夺国内高端市场份额时面临较大的困难。例如在一些对工控设备技术要求较高、对品牌信任度较强的行业(如高端制造业、大型化工企业等),国外品牌往往更容易获得订单,从而挤压了我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技术封锁风险
在全球竞争态势下,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可能会对我国工控行业进行技术封锁。这将限制我国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途径,阻碍我国工控行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例如在一些关键技术(如高端芯片制造技术、高精度传感器技术等)方面,我国企业可能会面临国外的技术限制,影响我国工控产品向高端化发展的进程。
希望以上对大家有所帮助。
[ 此帖被payfsl在2024-12-15 11:35重新编辑 ]